但凡成功的创业,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能提供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和服务,而不仅仅是靠烧钱博关注。这需要尊重市场竞争规则,持续改善用户体验,创新盈利模式
最近的“互联网+”市场有些热闹。做旅游的进军网约车;做网络的试水送外卖……在这拨乱花迷眼的变局中,美团“怼上”滴滴,就成为颇受关注的话题。
据媒体报道,在上海,美团打车上线前三天,就分别拿到15万、20万和30万单,一周内总共服务乘客220万人次,一举打掉滴滴打车1/3的市场份额。如此迅速的扩张,美团的“撒手锏”是“烧钱”。美团打车每单补贴30元,忽略系统运维成本不计,按日单量20万单来算,一天就要烧掉600多万元。这样大手笔“烧钱”,一方面让人慨叹“有钱任性”,另一方面不免让人担心“会不会烧出窟窿来”。
在互联网领域,新进入者大举烧钱补贴,这样的故事并不新鲜。滴滴打车倒贴用户的记忆并不遥远——打车不仅免费,还额外返送10元代金券。然而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”,待到市场一家独大之后,滴滴打车滥用流量分发权、派单玩猫腻的做法并不少见。结果是把乘客、司机两头都给惹了:在用户端,要么打不到车,要么就只能选择优享加价;在司机端,平台抽佣比例越来越高,有的地区一度从20%涨到40%。这是典型“把羊养肥了再宰”的短视套路,不是现代企业应有的格局与气度。这次美团打车攻势凶猛,用户反响强烈,其原因在于:消费者对老店主积怨已久,好容易有新店开张,还能有经济上的实惠,自然就用脚投票,投入另一方怀抱了。